豌豆姬-SELLSEA

上一篇 下一篇

学了投射这个理论之后,对很多文学作品的人物又有了新的理解。

就说斯内普,他早期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他的内心就是有黑暗面,伤害女同学,追随伏地魔,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他又很想得到莉莉,求伏地魔放莉莉一条生路。(并不在乎詹姆和哈利的死活)

如果用投射理论去看问题的话,首先前提是一个人是没有办法从别人身上看到他自己没有的东西的,所以斯内普如果能够去爱莉莉的善良、光明和美丽,他的自我至少有一部分是善良和光明的,甚至是美的。这和大家一般理解的,他内心向往善良和光明不同,他本身就有一部分是好的(才能去向往),只是被负面的,攻击性的一面占据了主导,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说一个人内心没有任何善意,那么他是看不到善意的,既看不到也不能理解,只有他的自我中原本就存在这样东西,他才能去分辨,甚至去爱。

斯内普对莉莉的投射是如何形成的?他早年所处的家庭环境非常恶劣,这导致他是缺爱的,但是斯内普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坏,这点从他自称“混血王子”能看出些端倪(至少他不反感母亲的姓氏),可以想见他的母亲虽然懦弱,但还是给了他一份正常的母亲给孩子的爱,和伏地魔不一样,伏地魔从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爱,他的母亲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也放弃了他。当然,伏地魔即便得到母亲的爱也不一定能改变什么,因为罗琳说伏地魔是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先天疾病(基本上就是基因缺陷),目前后天是难以治愈的。或许从认知功能方面下手可以约束阻止他犯罪,用爱感化这个选项行不通。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儿童爱的能力几乎全部来自于早期的抚养者,这个角色通常就是母亲。斯内普得到过母亲的爱,所以他有爱的能力,他的内心原本有爱,才能够发射出守护神魔咒,他也能用正常的心里功能去爱莉莉。但是另一方面,在一个贫困的麻瓜世界里,他所感受到的敌意(也可以叫攻击性)必然是很多的,首先就来自于他的父亲,一个酗酒的男人,也可能来源于其他的人,看佩妮对他的态度就能想象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儿童在一个有好有坏的环境中,会先内化坏的部分(内化也就是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这是出于生物自我保护的本能,只有你变得和环境一样坏,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所以斯内普品德恶劣可以说是必然的,他的性格也就是这样形成的。他得到过母亲的爱,所以他心中有爱,有光明利他的一面,他成长于贫困、暴力、充满攻击性的环境中,所以他本人刻薄毒舌,内心黑暗,崇尚暴力(力量)。试想,如果他在一个坏的环境中,却内化了善良和爱,他能否活到成年都是一个未知数。

那么他对莉莉的投射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我们把斯内普看成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内心既有爱也有恨的儿童,在环境对他造成威胁的情况下,他该如何选择?为了自我的存续,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否认爱和光明,认同恨和暴力,并以同样的原则行事,否则他无法活下去。但是他内心是有爱的,这是一开始就注定的,他得到过爱,就不能无视爱的存在。作为一个孩子,他还不能很好地把两部分整合于内心,他于是选择把这份好的特质给别人(尽管那其实是他自己的),这个被他赋予的对象,就是莉莉,显然莉莉的形象和他内心的爱和光明是同源的,莉莉生活在光明中,沐浴着家人的爱长大,是绝佳的投射对象。

我的环境决定了我只能承载黑暗,为了自我保护,我把光明给你,并通过靠近你,爱上你来重新获得自我的完整,这就是斯内普对莉莉的爱。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说,人对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追求是终生的,这也能解释后来斯内普的行为,他把自己的一部分给了莉莉,莉莉成了他内心光明和善良的一面旗帜,为了守护,也是为了接近这份光明,他最终走向了死亡。

从这个角度看,斯内普的一生其实是他完成自我救赎的一生,最终在邓布利多的帮助下,他实际上成功地由一个罪人转变为一个英雄,他的前半生在爱恨之间挣扎,光明和黑暗之间挣扎,莉莉之死在某种意义上使他内心好的那面成长、壮大,并最终成功脱离黑暗走向光明,完成了自我完善和自我救赎。



P.s.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莉莉是引起斯内普兴奋的力比多客体,也就是一见钟情的存在,引起兴奋的力比多客体通常是个体想要却又无法得到的存在。中产阶级出生的莉莉从外表和气质上很明显是住在平民窟的斯内普所不能接近的,这比较容易解释为什么斯内普偷看莉莉,另外在莉莉死后长期对她念念不忘。而且斯内普一开始只求伏地魔放过莉莉,第一次求邓布利多时也不提詹姆和哈利,所以他对莉莉的爱是自私的,带有强烈个人欲望的。

我个人倾向于是两种解释同时存在,并不矛盾,斯内普对莉莉首先是有真正的爱,这种爱包含了他个人的欲望和他内心光明的投射。

评论(3)
热度(18)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豌豆姬-SELLSEA | Powered by LOFTER